宋易巡礼

宋易巡礼

2017-05-19 西山 西山心理工作室

 

道学即理学,道理之学。前期重讲理,代表人物是朱熹,后期重谈心,但也肇始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是儒学在宋、明时期新的人文水平上的发展,也与道家、佛家思想的交叉影响有关,是中国人心智和精神发育的新形式。易学在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相对独立而又融汇其中。很多理学名家本身也是易学家,或有扎实易学功底。在道学时代,易学象数派和义理派都出现融合、分化和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数学、象学、图书学、气学、理学、心学等分支学派。邵雍在宋易江山中另立高峰,自不待言了,重点说说有宋一代主流易学。

1、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人。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其易学短文《太极图说》影响很大。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首次将无极和太极的关系讲清楚,将动静阴阳的化生说明白,将阴阳和五行的连接点破,将宇宙本质到现象的过程演绎出来。文章虽短,气度恢宏,意义非凡。尤其人极之立,释《易传》圣人君子之说,何其令人振奋!

2、程颢、程颐

程颢(1032~1085) 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 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祖籍河南洛阳。兄弟俩师从周敦颐,均为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人。程颐与程颢都以“理”为最高范畴、世界本原。但程颢倾向于以心解理,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可以凭直觉领会真理,他的理学思想延伸出陆王心学。而程颐认为理在事物上为道,在事物中为阴阳之气。道非阴阳,阴阳载道。这就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理与气。程颐的思想延伸出朱熹学派。《周易程氏传》是程颐所作。

3、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宇宙本源和始基。张载继承和扬弃了古人关于“太虚”的范畴,用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运动的基本状态,提出“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气的本然状态是无形的太虚,“太虚即气,则无无。”气聚则有象,气散则无形。气永恒存在,所以,世界本于“有”而不是“无”。

“元气”,太虚之气,包含了阴阳二气的对立依存,升降互变是阴阳之二气的合体。阳气轻清、上浮、主动、变化;阴气重浊、下沉、被动、安静。阴阳未分的浑沌,即无极;阴阳分化,即无极而太极。阴阳交互,则万物化生。阴阳二气共生,相反相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渗透,相互资生和转化。阴阳二气共生互动是宇宙万物演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张载建立了气本论的宇宙观,开创了气本论易学。

4、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宋徽州府婺源县人。朱熹承接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等人影响,成为新儒学宗师和易学集成者,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后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易学著述有《太极图说解》、《周易本义》等,《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如果没有朱熹的承接和弘扬,邵雍之学很难进入主流易学视野。朱熹深谙义理,但胸怀博大,包容和吸纳象学、数学、气学,形成自己的理论观念。他认为“理”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诸般现象之形而上者,“理”先于“气”,为根本;“气”的能动变化呈现“理”;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终归于一,即“太极”也。朱熹更延伸表述,“理”是事物的规律,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是人性。“理一分殊”,一人一太极,一事一太极,一物一太极。实际上,他说出了宇宙局部与整体的自相似结构,呼应了邵雍所说“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邵雍《击壤集》卷十五《观物吟》),但他没有呼应下一句“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呼应下一句的是他的论战对手兼君子之交陆九渊先生。

5、陆九渊、杨简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世称存斋先生、象山先生。为“心学”之祖,与朱熹齐名。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提出“心(我)即理”的哲学命题。理学后期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先生全集》。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要清心、洗心、正心。其弟子知易者莫过于杨简(1141~1226),著《杨氏易传》二十卷。他在《绝四记》中说:“人皆有至灵至明、广大圣贤之性,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微生意焉,故蔽之。有必焉,故蔽之。有固焉,故蔽之。有我焉,故蔽之。”道出了荣格分析心理学关于“自性”与自我关系的真谛。“微生意”为欲念,“必”为境遇所迫,“固”为情结障碍,“我”为自我执着,这四者都有屏蔽自性、降低自明的作用,绝之,方能真明。

陆朱在易学上的争论主要在“太极”、“阴阳”的定义方面。朱熹认为太极为“至极”,陆九渊认为太极即“中”;朱熹认为“阴阳”为形而下者,陆九渊认为阴阳是形而上者。阴阳形而上与形而下之争在今天看来意义不大,因为形而上有阴阳本性,形而下见阴阳现象。以太极为至极,从的是理,至极而化,动力积累到临界点导致系统改变;以太极为“中”,从的是道,中代表系统的原点,也代表系统的目标,系统的历程总是秉乎中,臻于中。但,道即理也,其实一体两面,本无可争。

6、宋代易学群星璀璨

术数类有宋初发明四柱算命法的徐子平。前期陈抟传人种放和穆修影响了一大批后人;刘牧专讲《河图》《洛书》;司马光研究《太玄》写出《潜虚》;欧阳修发扬义理;程学后继有长寿奇人谯定等;邵雍之学后继有邵伯温(邵雍之子)、陈灌、张行成、蔡元定、程迥、王湜等;朱震精研汉易象学,还汇总绘制很多易图。

朱震(1072~1138),字子发,世称汉上先生,湖北荆门人,北宋、南宋之际名臣、理学家。朱震深思博学,虽然没有自己的独特创见,但广采博引,融会贯通,在承继道统方面有着重要地位。经过历史沉淀之后他遥看汉易,视野更为清晰,观点更为中肯,成为在宋易潮流中的汉易集成者。他在《周易》经学研究中以程颐《易传》为宗,融汇邵雍、张载之学,综合汉魏吴晋唐,特别重视象数之学。朱震一生易学著述颇丰,有《周易(卦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汉上易解》、《汉上易集传》八卷等。他绘制的乾坤交错成六十四卦图以十二消息卦为宗本,给出了阴阳消长、相摩相荡的细节。(注意九州出版社《汉上易传》此图卦性阴阳有豫、丰、明夷三个标错,谦卦还画错了。兹去掉卦画和繁琐说明,红色为阳,黑色为阴,白圈为消息卦,订正如下。)

 

2017年3月。

西山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创建时间:2024-03-01 12:09
浏览量:0
首页    国学管窥    宋易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