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在震灾事件中的心理历程:回归日常生活之路

普通人在震灾事件中的心理历程:回归日常生活之路

时间:2008-6-11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会在灾难事件中经历一个怎样的心理历程,怎样康复,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心理学在我们的康复过程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我要提醒在灾区以外的人们,除了曾经去灾区做过志愿者的好心人,你们的躯体从来没有真正脱离过日常生活。地震灾害的消息是新闻的一部分,你们比过去更加关注和投入情感。你们慷慨捐款,在洪水和非典期间你们也这样做过,只是不如这次更大规模。所以作为身体的你们,并不需要刻意地做对日常生活的回归。我说的回归日常生活,是心灵层面的事情。我们最终要达成身心的整合和完整,一起回到日常来。

    不在灾区的人们,这个阶段身体一直在日常生活中活动着,但心灵会不时地飞向灾区。处在灾区的人们,这个时期身体在适应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把新的经验经过熟悉变成日常,但心灵却不断地闪回灾难时刻并体验丧失的疼痛。

    心灵总是我们最活跃的部分,在旧有的日常状态就不安分。也只有让心灵穿越这次灾难的阴影,经历它的洗礼和考验,建立起新的日常状态,我们才能更加坚强成熟。

    我所讲的回归日常生活,主要是心灵的回归。建立心灵和躯体的密切联系,是心理救援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重建的核心内容。心灵和躯体的密切联系,就是人的现实感。

一般经历重大灾难后

心理康复的周期

    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突发期。遭遇灾难的人们感到震惊,体内的动物本能反应被激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保护自己的生命,是攻击还是逃跑。震灾之后,源自逃跑本能的反应有人们盲目地奔跑躲藏,很多人大声哭泣,感到无助和悲伤。也有人麻木不动,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攻击本能:也有人愤怒,愤怒家园被毁,为了生活而做出的辛苦努力都白费。这些反应都是当灾难发生的时候的正常身心反应。很快,几乎是同时,另一种源自攻击本能但更具有建设性的应激反应便产生了,人们开始相互呼喊,自发地奋力抢救被废墟掩埋的生命。这是群体心理能量复苏,转入下一个阶段的重要资源。由于个体差异,这个阶段会持续数日,心理救援首先要做的是提供温热的食物、饮水和简单的安抚。救援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处于木僵状态或者巨大的哀伤里丧失战斗能力的个体。协助他们转化为参与救援有所作为的人。

    第二个阶段是英雄期。灾区的绝大多数人都以全部的精力抗震救灾,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灾区。民间志愿者和政府派出的救援队伍纷纷开赴灾区。部分受灾群众也都被动员起来积极自救。在第一现场,每救出一个幸存者,现场都会响起鼓舞人心的掌声。所有人精神亢奋,以最高度的紧张、最顽强的作风从灾难中抢救生命。在第二现场,医院或灾民临时安置点上,医护人员来回奔忙,药品告急,人手紧张,志愿者帮助照看着伤者。在临时安置点,干部和志愿者们忙着清点人员、分发物资、打电话找人。一些受灾群众积极投入到组织和服务工作中来,我们见到过佩戴红十字志愿者徽标的七十多岁的羌族老人和十多岁的小学生。她们拿着表格,访问着一家家帐篷,了解和登记人们的需求,做得非常认真。这个阶段诞生了很多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从徒步翻山越岭进入灾区的解放军将军到抢救同学的小学生,都有。受灾群众转化为救援者,对他们的心理康复非常有益,因为他们不再是无能的、需要照顾的了。这个阶段的心理救援的重点是帮助那些在救援中受挫而转为沮丧、内疚甚至有负罪感的人们,同时应鼓励更多的人去尝试做点有益的事情。生命的价值凸现在对灾难的抗争中,将个体应激反应转化为救灾资源,有助于个体心理康复。

    在这个阶段中,有些考虑欠周全的救灾措施可能会让人提早进入下一个阶段。一些现实的困难无法克服,一些不愉快的感觉被不断带入,都可能让英雄气短。比如缺乏大型机械,比如运来大量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却忘记了婴儿奶粉。比如食物单调长期得不到改善,分发了蔬菜却没有食盐和食用油,持续酷热十多天却不能洗澡等。但我们观察到的大多数受灾群众都在忍耐中坚持着。有些援建单位少量雇佣了当地受灾群众参与工作,其实这样的工作可以铺得更开一点。如果一个农民能挣到相当于外出打工的收入,对他心灵的修复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英雄期,他们甚至会不要收入拼命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觉醒期,不管怎样,心灵受伤之后的觉醒总要到来,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英雄期的结束是必然的。他们开始讨论究竟发生了什么,认识到灾难造成的损失有多么严重。电视直播每天都在刷新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一些不幸的消息得到证实。经历英雄期之后体力和精力都耗损严重,现实生活面临的困境迫在眉睫了。我们入川的时候,正是英雄期与觉醒期的过渡阶段。进入觉醒期,心理救援非常重要。既要有面对群体的集体心理辅导,安抚和帮助他们处理情绪,鼓励大家树立重建生活的信心,又要开始着手做一些细致的个体治疗和咨询,帮助难以适应的个体宣泄负面情绪、调整认知,使行为更有建设性。国家也开始提供更加丰富而又人性化的保障服务来稳定大局。治安问题也必须认真部署了。

    觉醒期可能持续较长,并延伸进入第四个阶段,重建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四个阶段在个体身上表现是会有很大不同的。那些明显滞后于大多数人的个体,是心理救援的帮助对象。在应激期和英雄期是资源的一些行为表现,到了后来就可能成为个体的问题和困扰。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卫生服务,大灾难之后的心理重建之路可能十分漫长。唐山大地震之后32年,依然有PTSD症状的患者。怎样重建心理健康,回归日常生活

    是集体受创的民族每个人面临的重大课题。觉醒期人们现实感的恢复是心理重建的重要资源。正是这种现实感迫使人们计量损失,面对丧失。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伤口的疼痛真正来临,理性也同时复苏。心理的重建必须要走过妥善地处理哀伤和理性地重建生活两步。一些经历英雄期的洗礼的考验的人们,在心理重建上会有更高的起点,会起一定的表率和领导作用。但其中曾经经历重大个人丧失的英雄个人,当大局稳定下来,可做的事情减少的时候,应成为心理援助的重点对象。所在组织要密切关心他们,并推荐和陪护他们约见心理救援专家。尽管他们很可能拒绝那样做。国家应该设立一些心理干预制度来保护他们。

    经历哀伤,是一个痛苦而必要的与创伤分离的过程。从5月17日~19日的第一次国家哀伤仪式开始,集体受创的人们就已经踏上了心理重建之路。组织物资支援灾区、赶赴灾区的救援行动等旣是英雄期的积极行动,也是心理重建的组成部分。心理重建其实在英雄期就已经开始,而在重建期称为主题。

    哀伤主要以哭泣表达。但爆发性的大哭不止很可能因为缺氧而造成对大脑的长久性损伤,使原先的创伤变得难以治愈。所以古人发明了很多仪式化的程序,来有节制、有分寸地逐步宣泄和转化。电视上看到有些民众自发地来到滑坡的山体前焚香祭奠被掩埋的亲人。一些民众开始为死难的亲人举行葬礼,尽管限于条件比较简单,但哀伤得到了表达。这对生者和死者都是有益的。哀伤已经陆续开始了。

    有些个体无法处理自己的哀伤,他们太疼痛无法面对,或者还有灾难后遗症的困扰,此时可以请心理咨询师协助疏泄,心情平复一些之后再举行仪式化的哀伤程序。

    有条件整理和收集死者遗物的话,更便于寄托哀思。不需要多,只需要比较有意义的一两样小东西。丧失孩子的家庭,如果保留一两样孩子的玩偶或者学习用品、衣物,是可以的。没有任何遗物的时候,可以制作名牌。这样,在周年忌日、年关清明中秋等日子,这些又几年意义的物品可用于寄托哀思,帮助宣泄丧失之痛。哀思会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褪淡,而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将倍增。

    周年忌日的到来,也是需要注意的。特别那些丧失父母家人的孤儿应有人予以关注,帮助他们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哀伤,不能落单。周年忌日要逐渐放弃,改为只在清明或者加上岁末来表达剩下的伤痛。

    在废墟上搜寻一两种纪念物,也是与地震灾害保持连接但又隔断创伤痛苦的方法。不需要很大很多,搜集一些小东西,比如摔坏的小雕塑、一截扭曲的钢筋等,捡回来,加个底座,上面注明废墟地址、采集日期,用清漆加个防护层,作为摆件。受灾者如果能从自己家废墟上找回一两件作为纪念,对心理修复也是由好处的。

    极少量的、小型的纪念物品,让受灾者站立在灾难创伤通往日常生活的临界点上,不至于迷失在过去,也不至于淡忘于未来,更容易接纳创伤,激发创伤的积极意义,帮助心理修复。而对于整个民族来说,保留北川,改建成地震博物馆,开辟地震灾难旅游专线,在英雄诞生的地方和群众死难相对集中地点树立纪念碑,是非常好的。理智化的防御是有效的,知识化的创伤则是积极的。

    经历哀伤的目的是让生者回归日常,重建安全和平的幸福生活。日常生活的建设甚至在投入哀伤之前就应该开始。受灾群众从住进帐篷开始,旧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活动板房新村将是他们主要的居住场所。把新的生活场所和生活方式接纳为日常生活的主体,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良好服务和人们之间普遍的善意会很有帮助。我们发现,孩子适应新的环境显得更快一些。老年人会比较慢。

    要重视传统节日,比如这次端午节,受灾群众得到了粽子和咸蛋。这非常好。如果群众明年有条件自己制作粽子等食品,会更好。新的邻里交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也是走向日常的重要步骤。现在,可以尝试出发去找新工作了。绵阳已经举办了一次灾后人才交流会。沿海发达地区一些民营企业到灾区招工,其实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政府可以加以鼓励促成,并在劳动关系监督方面严格执法,保障灾区用工的利益。这次地震有多少人丧失了所有财产?多少山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统计数据。但我们走访中见到许多失去一切逃亡出来的深山民众。没有工作,生活的重建其实就并没有真正开始。

    要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地震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本质上是抗震救灾中的奋斗和灾后的重建真正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我们自身。我们是拥有新的生活的新人。

    当成年人出去工作,老年人相聚闲谈,孩子们背起书包上学,新的日常生活就开始了。我们的内心就能逐渐沉淀下来,平静下来。我们劫后余生。我们可以,是幸福的人。

 

创建时间:2024-02-27 14:02
浏览量:0
首页    危机干预    普通人在震灾事件中的心理历程:回归日常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