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意象@君子

意象·人格面具(10)正人君子

 

图片

 

 ——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97次

主 讲:颜 (西山)

录音整理:清浅

2019.9.11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正经人、正常人和假正经、变态的分野,也就是把人分为正常的和不正常的。不正常的人里边,有一些是心理有困扰,他是不自觉地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另有一些呢,当然严格意义上也叫病人啊,只不过可能称其为人格障碍患者,甚至是精神病性的,这是心理学的分类。其实正常人也可能有吊诡奇特的命运或古灵精怪的性格,背后是他自身无意识的操控。就临床心理学视角,我们会着重看人与其阴影的关系问题,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人和阴影之间这些错综复杂的纠葛,可能造成人是处于某种特别的状态,是造化弄人,是神经症状态,是人格变异,还是精神病,等等。

我们说到人的心理原型的时候,说到人格面具的时候,可能不能忽视一个特别重要的人格面具,就是“正人君子”。我们生活中会有一些人给人的感觉是特别靠谱,特别令人尊重,行得正,走得直,我们称之为正人君子。正人君子实际上是人群中的品德卓越者。正人君子这个人格面具,是在卓越者和普通人的对比中产生及被发现的。古代的典籍中经常是把君子和小人做对比,但今天来看,君子和小人代表两种极端状态,大多数人介于两者之间。不过我更愿意把小人称之为普通人,因为就像我们现在睁开眼睛看看周围啊,举目所见,谁不是小人?其实够得上卓越的人是凤毛麟角的,大部分的人都是跟卓越者有所不同的普通人,相当于古人所谓的小人。群里网友小成提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诗人北岛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确实是让人内心滴血的一种总结,它实际上是总结了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以来所发生的史实的侧面,以及十年文/革所产生的人性扭曲的极端化。为了正本溯源,我们的确有必要来重探关于君子的话题。

其实君子原型被认知,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最早的时候,君子是用来称君王之子的。再从字义上来看呢,君是从、从口,尹代表管理者,口代表发号施令的人,子呢,又代表的是男士——其实更早的时候,子是女士,后来子女连用,这个子逐渐地转化,就为男士。在母系社会时期,子肯定是指女孩儿,因为只有女子才生育孩子,孩子总是起源于某个女子,所以女子和孩子之间就是有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它代表血脉的传承。子就是起点的意思,我们十二时辰起于子时。太古时期,十一月建子代表一年的开始,后来才改寅以春天开始,最初子代表起点的意思。孩子也是人生的起点,女子是人类的起点,所以女和子是不可分割的,子是指女性,这是最早的子。当这个血脉从母系转移到父系,开始认父系的时候,这个子的意思也就跟着转过来了,变成指男子,然后女就是指女子,这才有了分化和转化。我想可能伴随着这个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这种血脉认同的转化,可能有很多的汉字也发生了反用现象。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比如说坑和坎,重和出等等,估计这些字大概都是那个时候出现了反用。好,收回来,不再扯远。

在先秦的时候,通常君子代表的是那些领导群众前进的人,发号施令的人,部落的酋长、国王、王子等等,总之是一些领导人物,然后小人是指一些跟随者,就是普通人,是跟随他们的。君子凭什么能够引导小人呢?当然可能他需要一些修为,需要一些阅历,需要一些经验,需要一些聪明才智,以及对天道和神意的领悟、领会,所以最早的君子可能是巫师,是一些劳心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样一来呢,君子的意义就逐渐地凸现出来了,就是君子肯定是人群中比较有分量的,有影响力的,卓越的少数人。

为了要让一个人变得有分量,有影响力的,肯定会有一些修为啊,学识啊,业绩啊,这些东西作为他的基础,于是再进一步,君子这个原型就逐渐被塑造和剥裸出来了。在历史上呢……我想在《易经》里边,从周文王开始写作《易经》,周公完善《易经》,君子这个词就出现在《易经》里了,所以这是比较早的一个词。比如说《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夕若,厉,无。”那这个君子呢,如果我们要尊重古意的话,应该讲国君之子,那如果那个文王是国君的话,国君之子可能是武王或者是他的弟弟周公旦等等,就是指这一辈的人。他们“终日乾乾”,这个乾,是饱满的样子,精力充沛的样子,就是每天保持一种旺盛的觉知力和体力。然后“夕惕若”,到了晚上的时候呢,就要保持一种警惕和警觉。那么这个时候“厉,无”,也就是说如果有什么危险,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因为一方面通过白天的这样一种饱满和振作呢,他积累了很多的资源,然后到了夜晚阴性力量上升的时候呢,又保持一种警觉,所以当阴性力量中出现危险开始发难的时候,或者说危机来临的时候,那也不会有大问题。这是九三,那为什么九三是这样的呢?因为九三离开了下卦的正中位置,来到了边缘,这个时候就说这个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了,它过了那个适当的、适中的位置,到了一个边缘状态的时候就比较地需要提高警惕,它需要迈出这一步,才能得到一个更好的发展。这里讲到的君子,在现代人看起来,就是指一个人每天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乾代表积极,然后晚上要保持警觉,那就是昼夜积极和警觉吧,这种状态就算碰到危险,也不会有事儿。这样翻译的君子,肯定还不是指后来的那个意义上的君子。但是如果将孔子刻画出来的君子用到《易经》里来看,行不行呢?当然可以,没有问题,因为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就是“终日乾,夕若”,就是这样的。

另外还有一个君子的形象,在《诗经·周南·关雎》里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那这个君子呢,通常就翻译成男子了,就是说性情温柔,身材姣好的女性,男子就喜欢追求这样的女性。很优美的古诗,这一翻译就没味道了。但是我们要注意啊,它其实还颇有深意。我们仅仅按照现在口语来翻译可能丢失了一种重要的意义。它的意义在哪儿呢?要看字。“窈窕淑女”,“窈窕”,你看“穴”字下面一个“幼”,“穴”字下面一个“兆”,穴就是洞嘛,然后幼和兆,其实都跟起点不远——兆是代表征兆,本身就是分化的意思,开始出现分化,是一个起点;就是刚刚产生,刚刚出现,称之为幼,所以幼和兆,其实都是接近起点的。而起点在哪呢?起点在穴中。这个当然你也可以说是道家老子所说的“玄牝之门”。但是,它更重要的是指什么呢?是指我们生命的原点。于是窈窕淑女其实是指没有背离她的初心,是接近生命原点的那样一种女子。什么样的女子没有背离初心,接近生命的原点呢?那肯定是性情温柔的,态度是平和的,然后是比较拥有一些原初的情怀的,就是相当于说母亲生孩子的时候那份爱意,那个原初的情怀,就是母性的爱。所以这个“窈窕淑女”呢,她恰恰是阿尼玛,恰恰是我们心目中的那个阴性的源头,所以“君子好逑”,君子要追求这样的女性。现在我们可能认为窈窕是指身材美,但是身材美不一定遵循她的初心啊,美女蛇的身材也美啊,对不对。在这里,君子这个词其实依然可以用孔子所刻画的君子。就是说这里的君子如果不是指男子,而是指孔子所说的优秀的、杰出的男人,一样没问题。君子持中守正行直,都因为忠于内心本于初心。

作为一种佐证,在佛教里边,对于修行人也提出所谓的八正道。比如说:说真话,起正念,做正事等等。就是为人处世,八正道是它的一个原则,那么这个其实就跟孔子所刻画的君子几乎是从不同的立场来说而已。

对于君子的道德上的诉求呢,最早出现在《礼记·缁衣》里边:“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其所。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是说对于君子来讲,他是一个用语言去引导别人的,因为君字底下有个口字嘛,就要谨言慎行。让老百姓谨言慎行,首先君子自己要谨言慎行,要考虑到事情怎么样结尾,要考虑到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等等。那这对君子来讲,其实就已经有一个道德方面的约束了。最初,我们的道德其实就是指天道地德,天道地德,它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的规律,然后衍生狭义的道德,才指人对于自己的人品、言行各方面的要求,因为要求符合天道,容于地德,所以称之为道德。

孔子开始刻画君子这个原型的时候,孔子提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里就讲到了在视听言行色貌,包括情绪管理、行为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归根结底呢,其实有一个核心,就是君子“中庸”。所谓中庸,历代注家里边注得最好的是宋代的思想家程颢、程颐吧,他们是这么注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偏颇,不随意改变。但他们没有强调中庸是初心的延续。中庸不是机械的不偏不倚,不是骑墙中间派的明哲保身,而是在有的时候可能要勇敢地去经历某种极端的状态,去坚持某种极端的姿态,成为病态社会的中流砥柱和苦口良药,都是有可能的。因为真正的中并不是在当下,而是在源头。当社会基本健康、生活尚算正常的时候,君子才显得“不偏不易”。那些守住当下的中不溜骑墙姿态常常属于犬儒。

孔子对君子提出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这是谦虚的说法,就是说我没办法完全地描述清楚,但是大致来说呢,“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把仁、知、勇作为君子的三大禀赋了。从仁、知、勇这三大禀赋出发,后来,包括他的后人们逐渐地把仁、义、礼、智、信、勇作为君子的基本禀赋了。其实最初的时候,你们看到没有?忠和孝,虽然说孔子提出过忠和孝,但是在君子的禀赋里边,忠和孝并不包括在内,忠和孝其实是一种衍生行为,是从这些禀赋出发的延伸。历代统治者强调忠和孝的时候,是用了孔子的末,而非孔子的本。

我们归纳起来呢,就可以把孔子对于君子原型的描述归为三个方向来说:第一个方向是指个人修为,第二个方向是指人际关系,第三个方向是指处世态度。

个人修为先说仁,对于仁,是需要坚持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就是在吃一顿饭的这个时间里面,都不要去违背那个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无论你是进退,无论你是颠沛流离,你都需要固守在仁这个位置上。仁,讲的是一种慈悲和恻隐之心。在德行修养上呢,君子要“求诸己”,他当然说“小人求诸人”,小人可能会找别人的问题,他提倡君子要通过内省找自己的问题来得到成长。君子平时做到平和,没有一种骄淫之色,为人赤诚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另外呢,君子也要注意外在的仪表,讲究内外的一致和通透,那这就是说明什么呢?这就说明这个人格面具和内在禀赋之间是要匹配的。人格面具和内在禀赋之间的匹配,孔子非常地重视。孔子曾经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讲究君子是内外一致,文质彬彬,彬彬,又是一种温和有礼的状态。这也吻合在《诗经》里面的这么一段:“淑人君子,其仪忒;其仪忒,正是四国。”讲的是君子的这种仪表。

君子呢,还需要信守诺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嘛,就是君子不要轻易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来,一定要审时度势地谨慎而言,尽量保持自己说的话是有效的、有益的,并且对自己说的话要负责任。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讲呢,突出的一个形象特点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具体而言呢,孔子是这么刻画的,比如说在《论语﹒为政》里,他提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而不比”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与人交往采用一种平等的、公正的形式。跟所有的人基本上是保持同等的距离,无论亲疏远近,基本上那个交往的姿态距离是一致的、公正的,不会因为你是我的亲戚,我就跟你更亲热一点,更随意一点,你是一个完全的陌生人,或者是一个敌对部落的人,我就对你怎么地不太客气。不是这样的,“周”讲的是一种平等的待人接物。“比”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亲密、狎昵。那么普通人可能就是比较讲究亲疏远近啊,亲者亲,疏者疏,亲疏远近是有所不同的。君子独立,故周而不比。

另外呢,在《论语﹒子路》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君子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也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性,和睦而苟同,叫“和而不同”,他包容别人的不同,同时也声明自己的。但是普通人可能更愿意附和别人所说的,就是为了跟别人搞好关系,叫“同而不和”,同就是去附和、赞同别人,但是其实内心对别人是完全不接纳的,是生分的,甚至隐藏敌意的。你们仔细地揣摩一下,大家可以仔细地掂量一下自己啊,看看是同而不和,还是和不同。大概来说呢,可能我们大部分人内心深处都能够觉察到自己其实是处于同而不和这个状态,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地去追求和不同的境界,尤其假如你是心理咨询师,你恐怕还真需要让自己达成一种自然的和不同的状态,就是你能够很好地包容共情你的来访者,但是同时呢,你要有自己的立场。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那小人是不是“反是”呢,不一定啊,但是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呢,这点是值得称道的,这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成全别人,为别人的好事着想,而不是去落井下石,去陷害别人,总之就是当别人有苦难的时候施予援手,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化解。这叫成人之美。

第三就讲处世态度了。在《易经》里有句重要的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就是处世态度两个方面。自强不息,不断地让自己变得强大,变得成熟,变得有作为;厚德载物呢,就是去很好地利他,帮助这个世界,帮助他人,去承担道义责任等等。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面提到,“君子义以为上”,就是君子要讲究正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在《论语﹒里仁》里的一句话,也是孔子的原话。君子呢比较看重正义,常人比较看重利益关系。关于义方面,其实孔子还有很多的论述,比如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他表明他自己的态度。或者“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独立于天地之间,惟独亲附正义。君子要注重遵循天道,所谓“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就是指这个意思。普通人可能比较关注的是现实利益,但是君子要关注的一些更加崇高的东西。

最后当我们遇到一些挑战的时候,遇到一些极端情况的时候怎么样呢?在《论语﹒卫灵公》里边,孔子说“君子固穷”。孟子则曾经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谓“君子固穷”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说文解字啊。看这个“固”字,它中间是一个“古”字,然后周围一个框,就框定了。这个“古”字代表什么呢?古,其实就是源头、初心。孔子讲克己复礼,周礼的源头在周朝,诸侯不可僭越。我们要用这个字本身的意思,古代表的是我们的生命源头,然后框定就是说在这个范围内,在它的诉求下,那就不要越出生命源头的诉求,所以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穷这个字呢,是穴字头,底下是一身、弓,就是身体弯下腰,弓型的,然后钻到一个洞里面去。所以“穷”代表的是一种极端情形,就是人不能够舒展自己的情形。他讲的“君子固穷”,就是说在这样一种极端情形下,我们仍然要坚持源头、初心。而小人,普通人就可能不是这样的啦。“小人穷斯滥矣”,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普通人遇到极端情形,那可能会胡作非为,为了尽快地脱离困境,就不讲原则了。从“君子固穷”这句话里面,后代的一些学者们就延伸出安贫乐道的思想,就是安于贫困而好道义之类崇高的,高尚的事情。它当然有“固穷”的意思,不过也容易引发一些歧义,以致于有人在注解“君子固穷”的时候,说是“君子坚守贫困”,哈,那就没有意思了。所以探索古意特别重要,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先贤们说的究竟是什么。

OK,我把君子原型的探索、刻画过程讲了一遍。为什么这次讲到君子原型是跟以前讲课的时候不一样,要大量地引经据典呢?可能大家听着有点烦,但是没办法,因为没有人比孔子讲得更好,更透彻了。这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古代的学问啊,一直讲“述而不作”。就是孔子建立了一个平台、一个高度吧,然后后代的人呢,基本上是在孔子的基础上阐述而不创作,很少再有创造性的工作了,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尽管如此,其实在述而不作的过程中,创造性依然有所体现。对于君子的这个原型,它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在后世一直在进行着,从来没有停止过。宋代的时候,理学兴起了。朱熹格物致知,在孔门经典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汇总评述性的探索,陆九渊又另辟蹊径,从“心”出发做了更多的延伸性的探索。

关于怎样成为君子,是一门学问,历代都有人在探索这门学问,并且在实践这门学问。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里边,一直把君子之道、成为君子,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主流的读书人们,大概来说都是这样的。那么,怎样自觉地成为君子呢?其实孔子也曾经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启发和引导,他就告诉子路说:“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他讲什么意思呢?就是关于君子的学问啊,那不是为了仕途的通达,不是为了人生在世的通达,而是为了当你处于极端状态的时候,你受困,当你有忧患的时候,意志不衰退,然后你可以看清楚祸福,不会为此迷惑,不会因为祸福的影响而迷惑你的心智。所以这讲的是成为君子,其实它的重要目的,可能是为穷、忧、知祸福等这样一些境况做准备的。这也要去追溯我们的生命源头,当我们的生命潜能散发出来,在现实境遇里要实现祂的初心,而现实境遇呢,它不见得是完全合作的,它肯定会有些障碍、阻力,于是就会产生一些极端情形。所以君子之学呢,不是为了让你能够顺风顺水,让你的人生飞扬起来的,而是为了当这些极端情形出现的时候,你依然能够维持、坚持你的初心不改,照样是行得正,走得直。孔子是把这一点说清楚了。这也呼应了——不过,这个《易经》的《彖辞》也是孔子写的。《易经》的《彖辞》在困卦——泽水困卦,上泽下水,它的基础是一个坎卦——它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为君子乎!”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形下,并不失去所坚持的东西,所拥有的东西,恐怕也就只有君子能做到。他是这么说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么样来学习成为君子呢?第一就是要勤奋学习,到处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而从之”,(《论语﹒述而》),在《论语﹒里仁》中他也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那无非也就是说,他是通过用心地去选择、反思这种方式来成就一个君子的。这种学习是一生的,叫“朝闻道,夕死可矣”,终身学习。他老人家把话说尽了,我们没办法展开更多。先贤们的教诲,圣贤们的教诲,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里的重要资源吧,确实也是帮助我们,也可以说是融入我们的血脉了,成为我们源头的一个组成部分了。我们每个人自带的这份遗产,就是要成为君子。

然而,要注意的是,强扭的瓜是不甜的。如果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有人敲打他——“你要成为君子,你要成为君子,你要成为君子”——那恐怕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可能会出问题。这种需求是跟体验不可分割的,仅仅是通过知识的要求,知识灌输和道德要求的高压来让人成为君子,勉为其难,更要注重的是日常的点点滴滴体验。一个小孩子在体验作为君子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积极的反馈,那么他才会更加坚定地去让内在的君子焕发出祂的光华出来。所谓孔融让梨这个体验里面,他从让梨行为中要获得一种愉悦,它才是有效的,如果让梨以后感到悲伤了,那恐怕就让得太早了,或者说他是被迫让梨。让梨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善念体验。

这就讲在学习成为君子的道路上,知识和体验的份额比例问题。朱熹恐怕是知识更多一些,而陆九渊就更注重用心体验,这两者确实有所不同。我们后世也听说过关于朱熹个人的一些事情,最终被扒出一些问题来,说他是伪君子,但是你从来没有听说过陆九渊那扒出什么问题来,这就要讲到君子原型附体的问题了。当君子原型附体,然后自我完全地认同这个君子原型,其实它也有可能产生问题的。它显示的问题就是生命活力的一种被压榨和耗竭感。

颜渊是短命鬼啊,孔子的爱徒颜渊,他是一个短命鬼。从他身上可以看到生命潜能不能够很好地舒展的一些迹象。跟颜渊相比呢,子贡就情况好得多。子路那也出了一点问题。子路是非正常死亡,临死必正冠呢。他在卫国战争中已经受伤了,他没有选择逃跑,如果按照生命本能的话,受伤了,不能再战了,就应该逃跑疗伤,以图他日东山再起。他没有逃跑,而是把冠冕扶正,受死了。肯定有人争论说子路这是勇敢啊,不否认,但在他这里仍然是君子附体的现象,尽管子路在跟孔子的互动中间,也曾经质疑过君子原型,指出过君子原型可能会导致僵化的危险,然而他最终却受了僵化之毒。

如果君子来附体了,内心又很抗拒附体这个现象呢——其实越到后期的文人呢,这种现象越强烈。比如说科举考试八股文,孔孟之道就以朱熹的定本作为考试的基础,其他的一些探索和发现都弃之不用,或者是焚烧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君子原型就变成一种道德高压了,对于个体来讲成为一种压力。人们确实想要做君子,甚至有的人做了君子以后就玉碎了。比如说明朝的于谦,明明他可以有更有利的条件,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来处理政治问题的,但是因为他要做君子,终于把自己也折进去了,他是不抗拒的。而那些抗拒的人呢,就成就了一大批的官场伪君子。这些人读书做官,最初的时候,其实也还有一种君子坦荡荡的心思的,等到被权力腐蚀了,尝到利益的好处了,他们就开始把君子作为一个面具使用了。这个时候,君子人格面具其实已经跟内在的自我脱节了,它仅仅是用来应对外在的,用来糊弄人的了。人格面具应该是双重的作用吧,既连接自身,又连接外界,它是一个很好的桥梁。但是呢,伪君子这个人格面具,他就仅仅用来糊弄周围的人了,自己已经不相信了,跟他自己已经脱节。在明清官场,在那些文人士大夫里边就看到这种很严重的现象,一方面贪污受贿,一方面又装出很清廉的样子,彼此相互倾轧,争权夺利等等,很可怜,也很可恨。

所以世人可知王阳明的艰难呐,因为王阳明就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作为陆九渊心学的继往开来者和集大成者,和重新发挥者,他要面对怎样巨大的压力来成就自己,成为一个正人君子?可能在汉初,在董仲舒时代,作为一个君子还比较容易一点,压力没那么大,但是王阳明这个时代要作为一个君子,压力就很大了。在今天呢,在今天甚至出现了骗子村、假货镇、人贩子村这种集体堕落现象,成为一个君子更加不容易,以至于我只能说没有小人了,大家都是普通人了。

OK,好,那么正人君子呢,依然是不乏其人的,我们仍然在生活中看到,在我们的身边看到,有的人看上去至少有那么一个人格侧面是正人君子。其实这可能是一种比较恰当的状态,就是我们和君子原型要建立一种恰当联系,就好像是一纸契约关系,但是我们要接受这个契约的限制履行承诺,同时我们要拥有自身的独立性,还有许多其他原型可以合作,这样会比较好。这样保持自我独立于任何原型,不被任何原型完全彻底地掌控,各种原型的力量我们都能够运用到,倾向于用一些原型的积极面、光明面等等,这样可能可以构建一个比较幸福的生活和比较安全、美好的人世吧。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图片

 


创建时间:2024-02-20 03:19
浏览量:0
首页    讲座观点    97意象@君子